<h2 style="text-align: justify">自驾车将在二○四○年以後成为主流</h2><h4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 />将来在矽谷,自动驾驶会站在交通的未来的最前线吧?只不过,没有驾驶、完全自行自动驾驶汽车能够被制造而出,至少还要十年吧?比起预期的时间还长,分阶段发展。首先在高速公路设置专用道路,从长程运输卡车的自动驾驶开始运用。接着在停车场自动停车功能会被运用。接下来在街上,设置尤其为自动驾驶专用指定路线,顺序是这样。<br />不过达到这个阶段之前,有许多应该做的事情。除了将人类搭乘的汽车变更为无人驾驶车,整体的基础建设也必须改变。道路标志、交通讯号也要变更,必须建构自动驾驶车专用的基础建设。以往都是为了人类而精心设置的基础建设,不过自动驾驶车无法行驶在这种道路上。<br />尤其在一开始,必须让两种方法并行。比起排除人类,只让自动驾驶车辆通行,让两种方式混合在一起较困难。而不仅变更车辆,连所有的标示、习惯、行人的应对都改变,得花上好几十年吧?<br />同时有人类与机器人两种驾驶,机器人做事保守,人类冲过头,彼此相互竞争优劣。因此不仅让车子自动驾驶,我们必须解决在这之上的许许多多问题。譬如,像开车礼仪欠佳的波士顿之类的城市中,要再过二十五年,自动驾驶车才会占大多数吧。<br />最大的阻碍,就是两种驾驶(自驾车与人类驾驶)混合上路的情况。变成这种情况时,百分之九十九的安全性无法令人满足,被要求的是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九以及好几个九并列的精度。克服最後的极小数点部分是最困难的地方。达成百分之九十八还很简单,剩余的百分之二就很困难了。道路的整备或暗巷等处,在最後的部分是最困难的。<br />而且自驾车塞住的话,也无法离开原处,我们必须对这种状况事先有所准备才行。明明塞在车阵中,假如车辆本身却陷入无法做决定的状况,你也会立刻火冒三丈呢。人类连这种例外的小状况都无法忍受。要把完成度的水准从这种地方拉高非常费时,这种地方就是问题所在。<br /></h4><h2 style="text-align: justify">智慧城市会实现吗</h2><h4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 />杜拜在进行智慧城市计画,那里引入自动驾驶和全电力住宅非常容易。往这种方向的发展是不可避免的呢。之後就是该如何实践,如何顺利运用的问题了。<br />虽然只是闲聊,最近像智慧型住宅、智慧城市、智慧手表等,在许多事物前面加上了「智慧」,不过我在想,用可控(hackable,指使用者能够操控)这个词汇取代怎麽样呢。把「智慧○○」这种词汇全部替换成「可控○○」是可能的。若替换成可控城市的话,就会对於现在装设的监视摄影机或骇入浮现疑问。这种东西本身有社会成本,会因此阻碍普及。<br />智慧城市理论上是非常精彩的构想,不过等回过神时,这座都市就布满了监视器,以车子为首的一切物品都会受到追踪。这种都市无法令人喜欢呢。你一走在街上,就会被所有的监视摄影机追踪喔。<br />倘若在十年前,这种情况或许不是什麽大问题,不过现在反对的意见占了一大半吧。确实以科技而言这是可能的,不过支付的代价就是时常被追踪。<br />顺道一提,我说的镜像世界,也是可能用扩增实境追踪的世界呢。这正是虚拟的智慧城市本身。是否能够说服人们这是个好东西,是个问题。人人视为问题的,是自己的资料被城市、政府或Google保管在某处。<br />美国人比起政府,有更信任企业的倾向。日後,社会基础建设,或者社会伦理、习惯方面的问题,比起技术层面可否实行,还更加重大。智慧住宅亦然。每个人都讨厌自己的行动受到监视吧。最近,Amazon的Alexa(智慧型喇叭)随时都能听见家中的声音,这点就受到反弹了。<br />这麽一来,资料或情报共享、被追踪等问题,就必须由所有人好好讨论一番。不过依现在的状态,不会有结论吧。唯一能说的,就是对於这个议题,如果只有科技的问题就能够更早解决,不过为了避免获得利益後产生了负面利益,要视为社会性问题处理,得花费一番时间。<br />其中,也有人的意见是,应该全部撤除这种监视摄影机,才不需要智慧住宅或智慧城市。不过实际上无法这麽做,会设置更多摄影机、进行更多追踪。这种问题,只能倚靠更优秀的科技解决了。<br />而且,Google还有「联合学习」或「差分隐私」等系统。这并非透过智慧型手机或智慧眼镜等各个装置收集每个人的资料,而是仅运用人工智慧分析收集到的结果的方法。将装置端末用人工智慧做处理,只收集分析结果,可帮助消除个资疑虑的科技。这是我所思考的,智慧城市或智慧住宅等智慧世界中面临的问题,不走回头路或也不停止,而是用更好的科技解决的例子。<br /></h4><h2 style="text-align: justify">智慧公司实验</h2><h4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 />另外,如Google这种拥有广大腹地的企业,也能够引入如智慧城市般的运作吧。在宽广的场所建立好几栋大楼,可以合法监视员工。我认为这种发展的方向是有可能的。<br />员工知道自己被监控,公司能够合法监视员工分配时间的方法,或者行踪。不过,员工当然认同这种作法,而他们在这种情况下也得满意、舒适地工作才行。<br />对於许多员工而言,一整天被摄影机监视、评估,感觉依然不好吧。纵使为了提升效率或生产力,监控员工也有道理,不过针对员工做这件事情,又不好说了。<br />因此,如果雇主不具有正当的理由,就无法实现,而这种尝试或许是良好的试金石。毕竟假如不谨慎进行,员工就会排斥这种作法而辞掉工作呢。<br />我本身,也和前《连线》编辑的友人格雷.沃尔夫共同创立社群「Quanti-ed Self」,用Google等实施、让工程师工作效率更佳的调查监控实验。不过实际上员工对这一类的尝试并不热心,监控有减少的倾向。虽然我认为智慧城市会实现,不过得到居民和社会帮助,还需要一些时间。<br />实现智慧城市,必须拟定许多新的法律。美国现在,由摄影机辨识人脸的人脸辨识科技引发了问题。<br />我以前前往中国时,许多公司都没有配给保全上的员工证。他们不用员工证,以人脸辨识取代。在野外动物园,入场时也不用票券,而是扫描顾客的脸孔。在中国,人脸辨识取代了票券和员工证。<br />不过美国对人脸辨识有所抗拒,警察运用从Facebook等制作的人脸辨识软体,饱受批评。这也是科技的性能与人类反应完全不同的一种例子。<br />人类还要一段时间,才愿意接纳这种功能吧。如果可从中获利,或许就愿意接受,不过在这之前必须促膝长谈。而且法律上必须明确指出哪种资讯可供使用,哪种资讯不可,而且很费时,因此法律留到最後再讨论即可。<br />在中国,为了逮捕罪犯会用到这种技术,可说这方面是优点。为了回避危险,也需要妥协呢。整个社会都要参与对话。即使制定了法律,人类为所欲为的话,法律就起不了作用了呢。因此以今後十年内,要一直谈论同样的话题。<br /></h4><h2 style="text-align: justify">飞天汽车打造的未来</h2><h4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 />我的义理儿子做出飞天汽车最初的原型。在车身周围装上八个螺旋桨,改变角度也能往垂直方向旋转,虽然比不上飞机的速度,却能够飞行。实际的模样,基本上是在车体装上螺旋桨,如无人机般的模样,也装设了小型翅膀,以便在离地後滑行。他的公司已经贩卖这种「飞天汽车」了。<br />不过,飞天汽车的飞行距离和可驾驶的地区依然有限。有规范限制,也并非能够飞到任何地方,因此第一位购买的人,是为了在牧场这种占地宽广的私有地中移动。再加上极为昂贵,且数量也有限。手机在最初推出时也是这种情况呢。最初的模型体积大且昂贵。不过每年价格都往下调,现在成为任何人都能够负担的产品。<br />也有人想像飞天汽车占据了天空的时代,但是不可能这样吧?其中一个问题就是噪音。噪音会给附近的住家带来困扰呢。加上离地时得在地面上滑行,因此非常危险,安全性会被质疑。因此,一开始只能在有限的场合中驾驶,无法拿来通勤之类的,这种状态会持续三十年。<br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是飞行的高度吧。飞行汽车技术上飞行的高度不限,不过超过某个高度,就会受到联邦航空局的规范。考量飞机航路,也没办法飞得太高。由於噪音很大声,因此附近的居民应该希望不要飞得太低。<br />这种时候,我想到的是特别的运用方法。作为紧急搬运用的直升机,或特别的高速货物运输,可另外打造一个起降场供人使用。由於一开始就无法在一般道路上降落,因此最初的离地要在指定的特别场所执行。因此拿来使用的,仅限於大型牧场、设施或工厂。<br />这麽一来,暂时主要由企业或公共使用,而在私人用途上,除了大富豪以外都不会有人驾驶吧。许多开发者都思考作为计程车的运用。在附近指定的场所搭乘,经由特别指定的路线前往都市。不是由自己驾驶,大概是自动驾驶的模式吧。比起自己拥有一辆,基本上以租借的情况较常见。<br /></h4><h2 style="text-align: justify">无人机愈来愈多人使用</h2><h4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 />另一方面,小型无人机已经飞翔了呢。Amazon说预计用在送货上。我不晓得这种用途是否会成为普遍的用途,不过无人机一定会被运用。<br />在卢安达,无人机被运用在药品的配送上。由於有些场所没有道路,或者道路没有修缮,因此这麽做,能有效果地迅速且确实送达医疗用品或有价值的物品。由於我们的国家道路都有好好整修,因此日常上不需要这种运用,不过也有这种用途。<br />我想说的另一件事,就是再经过二十五年或三十年左右,商用的航空机或许也会改为自动驾驶。我们也可以认为,没有机长的客机,某个意义而言是无人机的扩充版吧。而一开始会运用在货机,而没有机长、大型的客机会定期航行吧?<br />我认为总有一天,会实现把小型无人机当作客机使用。要说为什麽,因为客机最高的成本是机长等人事费用。已经有客机实际装设人工智慧,把人工智慧运用在航空的例子了。人类的机长只是以防万一而搭乘罢了。离地、着地时已经交由人工智慧控制,没有空中服务员对飞行并没有造成多大的阻碍。<br />这麽一来,也要提到不需要机长或自动驾驶的卡车司机的话题了。不过在超长距离的货运卡车中,就算是自动驾驶的车子,人类也会搭乘。<br />譬如,进入波士顿等这类车水马龙的都市里,或许就需要由人类驾驶。搭乘的人待在开着空调的室内,除了需要开车时,其他时间能够做写程式等其他工作。这是某种兼任工作,虽然没在开车,不过在做其他工作,就像紧急情况时会召回医师之类的工作方法。<br />因此,计程车驾驶平时在做其他工作,或者机长平时都做飞行以外的工作,只在有必要时驾驶,会有这种转换时间。<br />每天待在车内移动一小时,假如这种时候不用开车,那麽在这段期间该做什麽,就得好好思考呢。戴上护目镜到另一个世界游玩之类的,或者戴上智慧眼镜能看见所有画面,只要运用虚拟实境或扩增实境,待在车内也能够做些事情吧。<br />在我的预测中,比起居家环境,车子内会备齐更高速的通讯环境。出门在外时拥有5G的环境,因为机器人驾驶时会大量用到频宽。<br /></h4><h4 style="padding: 5px 10px;text-align: justify">书 名|5000天後的世界:继网际网路、iPhone、社群网站之後,全球科技趋势大师KK的未来预测<br />作 者|凯文.凯利(Kevin Kelly)、大野和基(Kazumoto Ohno)、服部桂(Katsura Hattori)<br />出版社|猫头鹰出版社<br />出版日期|2023年1月<br />趋势思想家Kevin Kelly的未来思考术 继《必然》与《科技想要什麽?》,最重要的未来说明书<br />2020年,日本科技记者大野和基和服部桂访问全球科技趋势大师凯文.凯利(KK)对於下一个5000天後的想法,整理成这本科技预测指南。KK预测人工智慧、扩增实境、加密货币将成为未来引领潮流的关键,粮食、交通、金融、能源与教育等领域也将迎来革命性的变动。这些趋势更将引起地缘政治上,经济中心的偏移:引领下一个5000天的不会是GAFA(Google、Amazon、Facebook、Apple)这些科技巨头,更可能是来自亚洲的新势力。除此之外,在接下来的5000个日子中,将比起过去5000天发生更大的变化。而且这些变化大多将不会发生在物理层面,而是人际关系、工作型态与地缘政治等面向。</h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