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United Nations, UN)於纽约时间上(3)月4日晚间宣布通过《公海条约》(The High Seas Treaty),这份条约是继40年前联合国通过《联合国海洋法公约》(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he Sea)後,各国再次针对公海达成了共识。也是至今为止第一个针对国界之外、涵盖全球海域近70%面积的公海提供保护的国际法。由於过往并没有在公海设立保护区的法源依据,因此本次的《公海条约》也将是达成去(2022)年12月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COP15)中「30×30」目标——承诺在2030年前保护30%陆地与海洋的关键。 全球约有70%的海域被认定为公海,所有国家都有权在公海进行捕鱼、航运、研究等行为。但直到现在只有约1%的公海领域受到保护,使得绝大多数生活在公海中的海洋生物面临着气候变迁、过度捕捞、航运、深海采矿等威胁与风险。例如中国就因为北极的永久冰盖随着全球暖化而逐渐消融,正在规划一条穿越北极海中部的航线,此航线可能在十年内成为亚洲与欧洲之间的航运通道;而在太平洋地区,矿业公司为了寻找提供绿色能源转型所必须的电池动力来源,也正积极探索深海可能蕴藏的金属矿源。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IUCN)对海洋物种的最新评估数据显示,近10%的海洋生物面临灭绝风险;此外,更有41%的受威胁物种也受到气候变迁影响,因为海洋会吸收环境中的二氧化碳使得海水变更酸。奈及利亚海洋研究所(Nigerian Institute for Oceanography and Marine Research, NIOMR)研究总监奥古瓦(Ngozi Oguguah)表示,海洋生物灭绝的最大原因在於过度捕捞与污染,特别是鲨鱼、鲸鱼、鲍鱼等物种作为海鲜与药物具有高经济价值,因此受到的捕捞压力更为严重。 本次《公海条约》的其中一项关键措施是将公海纳入海洋保护区(marine protected areas, MPAs)的范围,并要求采矿等深海活动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估(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s, EIA)。这意味着捕鱼、航运、深海采矿等活动虽然仍可在公海区域内进行,但将受到限制,并以不会伤害到海洋生物为目标。其中,深海采矿行为可能扰乱深海沉积物、造成噪音污染、破坏繁殖地等问题,也因此特别受到环保团体关注。《公海条约》的内容提及世界各国能公平公正的分享他们在深海中取得的海洋遗传资源,包含可能用於食品或药品的海洋动植物等生物材料,这对於较贫穷、缺乏资源独立展开深海研究工作的国家来说相当重要。较富裕的国家也承诺会为《公海条约》提供新的资金,如欧盟(Europe Union, EU)宣布将投入8.2亿欧元於国际海洋保护中。 在英国广播公司(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BBC)发布的新闻稿中写道,《公海条约》仍需要等世界各国再次开会,待60个国家签署并於本国合法通过立法後才得以正式「生效」。环保组织表示,即便《公海条约》有助於扭转生物多样性的下降以确保永续发展,但距离条约正式实施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新闻来源 1. Stallard E. (8 Mar 2023). What is the UN High Seas Treaty and why is it needed?. BBC, https://www.bbc.com/news/scienceenvironment-64839763. 2. Editorial. (15 Mar 2023). UN high seas treaty is a landmark – but science needs to fill the gaps. Nature,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3-00757-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