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4 style="text-align: justify">《科技报导》40年前创刊时,最初的用意在提供一个园地,让台湾有限的学术活动消息得以流通。接下来,中研院动物所的万家茂教授,从第10期起独力开创了「觅名小品」的专栏,用他敏锐的观察对学术界的百态提出令人深省的短文。他的专栏从未间断,持续到第32期他突然去世为止。万家茂的「觅名小品」开启了学术界自我反省及批判风气的先河。之後林和、刘康克、方力行和我接力的「三相点」专栏,加上刘广定、曾孝明、林基兴、江晃荣等教授持续投入,对科技界的人、事、政策提出针砭。那时候大家共同的心愿,就是希望借重《科技报导》,耕耘出一个健康、活泼、向上的学术界。三届民间科技研讨会的举办,发动学界关切人造卫星的公开信等活动,都让我们感觉到一个自主学术社群的雏形正在形成。<br />40年过去了,在这40年中人力素质的提昇、政府与社会的长期支持,都使得台湾学术界的表现在质或量上有长足的进步。但是深入探索当前台湾学术圈内所呈现出的学术文化,听话和靠边站似乎是年轻学者的求生之道、领导阶层成帮结派、毫无忌惮地争夺资源。学术伦理与学术传统的建立,本来就要先从自身作起,「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但是今天台面上可以作为後辈role model的前辈屈指可数,尤其是自我反省及批判的精神,似乎己经从台湾学术圈内完全消失。就看当年野百合学运领袖范云,从台大社会系教职转任民进党不分区立委後,在立法院要求中研院改名,要教育部彻查清华大学与中国清华大学合作等作为,学术界对此一片无息噤声。</h4><h4 style="text-align: center"></h4><h4 style="text-align: center">《科技报导》创刊号。</h4><h4 style="text-align: justify">没有自我反省及批判能力的学术界是不可能向上提昇的!我无法想像今天我们的学生、年轻老师怎麽看待这些资深教授光怪陆离的作为?如果大家都认为这没有什麽不对,反而才是要效法、追随的正道,恐怕台湾未来只剩下一个失去理想、带着扭曲文化、继续沉沦的学术界了!<br />《科技报导》该怎麽走?我只能用「莫忘初衷」四个字献给《科技报导》未来的编者、作者、读者了。</h4><h4 style="padding: 5px 10px">关於《科技报导》创刊原由已记录在国家文化记忆库网站,可扫此QR code观看:</h4>